推进清洁取暖需政府企业用户同发力发表时间:2019-11-01 18:49 清洁取暖不仅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清洁取暖当做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切实保障公众清洁温暖过冬,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赢得民心。 生态环境部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对清洁取暖工作定调,今年将坚定不移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继续推进清洁取暖工作,没有任何动摇。 近几年,我国清洁取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经成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举措,“2+26”城市完成散煤替代524万户,对降低PM2.5浓度的贡献率达1/3以上。从中可以看出,控制散煤供暖对于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意义。 清洁取暖是空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方面。根据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日前发布的《北方典型地区农村居民冬季取暖研究》,散煤取暖的单位污染排放强度远大于普通燃煤电厂和普通工业锅炉。PM2.5一次排放因子最高可达普通燃煤电厂排放强度的近27倍和普通工业锅炉的15倍。 目前,我国取暖散煤污染基数大、污染重,散煤治理、清洁取暖是冬季雾霾频发的北方地区改善空气质量绕不开的一个环节。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19-2020年秋冬季气象条件相比往年不利,将面临雾霾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的情况。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加大。面对这种形势,更应以坚决态度、坚定立场,将控制散煤污染、推进清洁取暖工作抓实抓好。 清洁取暖不仅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散煤使用会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直接威胁群众生命健康和安全。实地检测显示,通过散煤取暖的农户,室内日均PM2.5浓度为255μg/m3,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的10倍以上。37%的家庭一氧化碳室内日均浓度超过了WHO提出的日均浓度指导值(7mg/m3)。 清洁取暖、利国利民,但部分推广了“煤改气”“煤改电”的地区散煤复燃问题仍然突出。例如,生态环境部在2019年初抽查发现,一些已完成清洁化替代的村庄散煤复燃比例高达36.1%,大量散煤游离于监管之外。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除局部地区、特定时段的清洁能源短供,居民的传统观念和取暖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等原因外,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一些地方补贴难到位、居民用不起。 《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9》显示,目前,在北方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中,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范围是1万元-1.8万元。借鉴英国燃料贫困定义,合理的燃料支岀占比大约是5%,农村居民户均供暖费用可承受范围在1500元/年-2500元/年。报告调查同样显示,农村居民的普遍支出意愿不超过2000元。“煤改气”“煤改电”替代的居民,在政府补贴后,仍有32%的居民实际支出超过2000元,群众舍不得取暖的现象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取暖费用过高已经成为制约清洁取暖推广的关键因素。 清洁取暖是民生工程,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充分认识清洁供暖的重要意义,切实承担主体责任,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清洁取暖工作,让清洁取暖成为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制定政策,切实减轻群众的费用负担。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补贴。目前政府承诺提供3年燃气或电的运行补贴费用,若3年后补贴取消,恐有大量居民因承担不起高额取暖费用而返烧散煤。这是农村清洁取暖的最大隐忧,直接关系到散煤治理成效。地方党委政府需要提前谋划,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强化主体责任,将补贴长期纳入预算;另一方面,可给予燃气公司和电网一定的政策支持,使群众享受低价气、低价电取暖,逐步实现清洁取暖运行费用企业、政府、群众共同负担、均可承受的目标。 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清洁取暖方式。相较天然气和电能,采取清洁煤、生物质、地热等方式取暖的运行成本更低。地方党委政府应从长计议、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地方财政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积极探索推广多种取暖方式,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真正实现群众用得起、政府补得起。同时,要未雨绸缪,切实保障清洁煤、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 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北方典型地区农村居民冬季取暖研究》显示,在调研中,高达65%的受访者并不知道室内燃煤取暖排放会对自身的健康带来危害。做好宣传,让群众切实认识到散煤使用对健康的危害,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推进清洁取暖、预防散煤复烧的重要举措。 总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清洁取暖当做一件大事、实事来抓,切实保障公众清洁温暖过冬,让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赢得民心。(中国环境报-李莹) |